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寒芒秀采总称珍,
(资料图片)
就中鸡缸最为冠。
提到古瓷器中的斗彩,许多人自然会想到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它的名气最为响亮,也弥足珍贵。
1949年,香港大收藏家仇炎之先生拣了个大漏,以1000多港币买了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一时传为藏界美谈。
其中一只在1999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917万港币成交,再一次刷新当年纪录,成化斗彩也名声大噪。
2.8亿成交鸡缸杯
之后2014年,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又以2.8亿的天价成交,创造了陶瓷拍卖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由此市场也全面掀起了一股对于斗彩瓷器的热潮。
人们对斗彩热捧到什么程度?
明成化斗彩“天”字罐
举个例子,就即使是一件残品的成化斗彩“天”字罐(底款为一青花“天”字),也在2001年伦敦苏富比上拍出合人民币1130万的高价。
然而,鸡缸杯也好,天字罐也罢,它们存世量还不算太少,鸡缸杯在故宫就有20多件。
但成化斗彩中最为珍罕的是大收藏家孙瀛洲先生捐献的三秋杯,全世界只此一对,绝无二双,比鸡缸杯还要珍贵,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央视《国宝档案》:三千文物捐赠记
1956年的一天清晨,一位衣着朴素的古稀老者,慢慢地从公共汽车上走下,又慢慢地踱步到故宫博物院。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年,他将自己家藏的三千余件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仅陶瓷一项就占了两千余件,在其中被定级为一级文物的25件珍贵瓷器中,就包括了这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这位古稀老者,就是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先生。
孙瀛洲先生
据悉当时是“孰华斋”古玩店老板的孙瀛洲,在一家即将关张的当铺里,一眼便相中了这一对三秋杯,他当即认定这是从宫里流出来的绝世精品。
视宝如命、“每星期只吃一回猪肉”的孙瀛洲愣是咬着牙花40根金条将它收入囊中。
这是一只轻灵秀巧的斗彩瓷杯,在洁白细腻、薄如蝉翼的胎体上绘了两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蹁跹飞舞。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浓而无光。
但这恰恰是明代成化斗彩所固有的特征,这也是后世仿品无法仿效之处,这种紫彩就是所谓的“姹紫”或“差紫”。
由于杯上描绘的是秋天的乡居野景,而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因此这种瓷杯被赋予了“三秋杯”的雅称。
这也与它温文尔雅的造型和纹样相得益彰。
这对成化斗彩三秋杯尺寸不算大,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釉色青中泛灰。
胎薄如蝉翼,据说拿过瓷器后,指纹都能从背面看清楚,可见这薄到什么程度。
三秋杯的底款是大名鼎鼎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
字体肥,笔道粗,柔中含刚,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宁拙勿巧、以拙取胜之感。
我们知道,斗彩创烧于成化后期,所谓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
而斗彩以成化朝最为著名,此时的瓷器造型珍珑奇秀,胎质细润晶莹,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
成化斗彩在瓷器史上的巅峰地位,自然与成化皇帝的品位与喜好密不可分。
朱见深自小喜欢书画古玩,尤其酷爱瓷器,这给他离奇曲折、惊心动魄的生活增添了一点儿乐趣。
后人认为成化的瓷器带有女性的阴柔美,不像永乐、宣德那般豪放、粗犷,除了成化帝的敏感性格以外,有人推测像三秋杯这样的斗彩小件是万贵妃的喜好。
也是因为机缘巧合下明成化帝以一生轰轰烈烈的畸恋,才成就了三秋杯的神话。
那么,这对堪称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的三秋杯到底有多名贵呢?
据悉,文物鉴定大家耿宝昌对三秋杯的评价与罗格对北京奥运会的评价用的是一个词:“无与伦比”。
而前上海博物馆的馆长、著名瓷器鉴定专家汪庆正的论断更是惊人:“此杯若是拿到市场上拍卖,起拍价至少是5亿美元!”
而捐赠这对三秋杯的孙瀛洲的外孙女表示,民间曾为该文物估价,至少值10亿美元。
虽然这些起拍价或估价听起来有些离谱,但这恰恰表明了此对三秋杯在成化斗彩中的地位,算得上是瓷中魁首,是故宫的无价之宝,也是国之重器。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右下 再走喔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